連番陰雨過后,13日,太陽在錫城上空露臉,氣溫也隨之站上了3字頭。“太湖藍藻zui愛‘曬太陽’,我們得去看看,確保它們不扎堆。”當天上午8時30分,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3名環境監測員帶著一大筐瓶瓶罐罐,趕往太湖邊的漁人碼頭,坐船開展例行的水質監測和藻類巡查。
監測船離開碼頭,環境監測員嚴飛迫不及待地拿出一臺平板電腦,在界面上點按起來:“這是我們今年的新式武器。”記者湊上前看,只見平板電腦上安裝了一款名叫“智鑒實驗室現場監測系統”的應用軟件,點開軟件后,即將要監測的18個點位情況映入眼簾。正準備細看時,監測船已經慢慢停下,開船師傅大喊一聲:“梅園水廠外點位已經到了。”3名監測員登上船尾平臺,開始忙碌起來。
嚴飛拿出風向監測儀,測定風力大小、風向等氣象數據,另一名監測員蔣偉光拿著平板拍下水面和沿岸的現場圖:“水質比較清,肉眼看只有零星的藍藻。”來自生態室的監測員項健,主要負責藍藻生存條件的監測,他將水質多參數分析儀的探測頭放入水下0.5米深處,隨著湖水輕輕向后蕩了兩下,1分鐘后儀器顯示:水溫25.9℃,溶解氧8.32毫克/升,ph值8.62……“根據這些條件判斷,藻類很難大規模聚集。”項健在平板上仔細記錄著數據說出自己的看法,zui后顯示的藻密度與他的結論*一致。
數據輸入完畢,監測船開赴下一個監測點。顛簸的船上,蔣偉光點按了“上傳”按鈕,梅園水廠外這個點位的所有現場數據,全部傳送到幾公里外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水環境監測平臺上。
“如果數據有問題,或者藻密度超標,站里可以隨時要求我們在現場重新采樣或加密頻次。”從事太湖監測十年的嚴飛說,過去上船用紙筆記錄,必須等上岸回到站里后輸入,一旦數據有問題,還得重新下湖采樣,十分折騰。如今互聯網技術應用在環境監測上,省時又省力。
經過一個多小時,監測船靠近一片圍欄區,圍欄旁樹立著一塊警示牌:飲用水源地。等船停下后,蔣偉光拿出一個紅色塑料桶,從湖里打了一桶水上船,嚴飛拿出瓶瓶罐罐,灌水入瓶后,逐一貼上標簽:“水源地是太湖水質監測的重中之重,除了現場數據外,我們還要采樣回實驗室,加密監測氨氮、高錳酸鹽指數、總氮和總磷四個指標,確保居民飲用水的原水水質*。”
18個點位監測采樣完畢,沒看到藍藻大面積“扎堆”,監測船開始返程。3人監測小組著急安排著后一天的任務:“明天上岸跑陸路,重點是景宜橋和沙墩港橋。”嚴飛告訴記者,進入太湖應急度夏期,每周有兩天要下太湖,另外兩天要負責出入湖河道和調水通道的斷面監測,隨著氣溫升高,巡湖和水質監測的頻次要繼續加密,至少每周三次,“做到有情況及時上報并解決,確保太湖安全度夏。”北京富瑞恒創科技有限公司。
聯系我們
北京北信科遠儀器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:北京市昌平區小辛莊工業園108號 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掃一掃 更多精彩
微信二維碼
網站二維碼